2025年07月19日
微信

悦文旅 | 泉州印象(一):东南沿海城市的初印象

作者: 李道南 | 来源:基督时报 | 2025年07月19日 09:23 |
播放

假期想带孩子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。

家门口的江浙沪,已经再熟悉不过,想去看看与这里小桥流水不一样的文化。于是选择了千公里之外的东南沿海,泉州自然是首选。不仅是因为泉州有朋友在,也是因为泉州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,让它成为东南沿海,乃至内陆的文化起点。

现在旅行很是方便,高铁直达让我们省去了很多路上的时间。早晨迎着夏天第一缕阳光,我们赶上开往泉州的高铁。七小时的旅程,对于我这样一位没出过远门的人来说,在气候和风土人情上,经历了颇多的变化,只能用“中国的确很大”来形容我的心情。

车子过了温州之后,两边的风景就不同了。南方的典型树木开始出现,香蕉、椰子树等开始林立两旁,还有那种高耸入云、瘦瘦的叫不上名字的树,也开始大片出现,这些在苏南是从未见过的。更让我惊奇的是福建农村的富有。在江苏不论苏北还是苏南,农村的楼房基本是两层结构,鲜有三层架构的民宅。实际上在苏北,大部分都是平房,不是他们建不起楼房,而是平房更加实用。因为平时生活,在一楼就足够了,爬上爬下实在是麻烦。但是福建沿海地区的农村不然,他们普遍都是五层以上的楼房,而且外面贴着瓷砖,没有低于五层的建筑,七层也很多见。难怪我一个厦门的朋友,建房子要建五层,装饰豪华,像白宫一般。

后来在泉州承天寺遇到一位进城看孙子的老伯,才知道他们建高楼的动机。老伯是做小生意起家的,家里建了七层小楼,还安装了电梯。问他为什么要建这么高,他说邻居都建得很高,自己建矮了会被别人家瞧不起。像这位老伯一样,建好又不住的空置楼房,也占据很大一部分。

与农村民居的豪华相比,另一个反差就是山多。高铁过了杭州之后,尤其是温州之后,穿山而过的隧道一个接着一个,有很大一部分的铁路是穿山而过。远远望去,高耸入云的大山脉连绵起伏。这让我想起了徐霞客当年探访雁荡山的情景。山多,意味着可以利用的土地就少,因此这里很少看到像江苏那样连成一片的农田,而是一小片山窝里有一片农田。因此,我就理解了,为什么客家人到南方定居之后,要建围屋。这是因为土地和水资源的紧张,让他们为了资源而不得不进行生死的械斗,围屋恰是一个军事战斗单位,让他们团结一致。

泉州紧挨着福州,它在福建的地位相当于苏州之于江苏的位置,是福建除福州之外唯一的GDP破万亿的地级市,尤其是制鞋和服装产业。我们脚上穿的运动品牌鞋子,大多出自泉州,比如安踏、361度、特步、匹克等等。而他们制鞋服装产业的起点,要有赖于泉州人宽广的侨民关系。因为泉州山多耕地资源少,土地能为他们提供的财富是稀少的,同时加上靠海,台风等气候性灾难频繁,因此,他们不得不向海洋发展。漂洋过海,建立贸易,积累财富,虽然冒着极大的风险,但是同样有相当的收益。因此,移民成为他们的传统,海外关系意味着资源的多元化。

在出租车上与一位来自江西的司机聊天,他感慨泉州人的经济发展,创业和建立市场网络,都是来自海外的侨胞支持。他们能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后,尤其是加入WTO之后,迅速建立规模产业,并建立全国乃至世界销售网络,完全是欧洲和东南亚的侨胞关系使然。而纵观内陆经济发展,则依靠传统的苦干模式,虽然能成事业,但是在规模上可能要输一筹。因此,江苏的产业,私人的不多,而乡镇企业起家的则较普遍。因为资源的聚集方式不同,也就决定了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。

泉州的民间活力较内陆来说要活跃得多。这一点从城市规划和农村建筑也能看到。农村建筑的规模和排列,是比较混乱的,每栋楼房之间的间隔和公共空间,几乎不被考虑,当然他们的建筑也不需要审批,即使需要审批,也很容易能通过灰色手段搞定。因此很难看到那种经过规划的整齐乡村。城市同样如此,进入老城区,既能看到破败的房屋,也能看到崭新的楼房,整个城市给人的感觉就是参差不齐。没有苏锡常的那种古老和传统的气质。尽管泉州后来开始注重对老城区的保护,在鲤城区内不建高层建筑,但是这种意识可能晚了些,高度上限制了,在地面上却有点潦草。城市给人的感觉,就是有点凌乱,有点找不到古城的那种感觉,除非你进入特定的场所。西街的建筑也平平无奇,看不出泉州的砖石结构特色,不如苏州的平江路那般,还保留着枕河人家的传统。

但是,这些丝毫不能影响泉州的历史地位,在任何一个寺院宗教场所,你都能感觉到那扑面而来的、来自远古的气息。让你能闻到来自波斯、大秦的海洋之风,更能看到宋元时代繁忙的东方第一大港—刺桐港,以及由此而来的多元文化。


立场声明

基督时报特约/自由撰稿人文章,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,供读者参考,基督时报保持中立。欢迎个人浏览转载,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,不得转载!

版权声明

凡本网来源标注是“基督时报”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。未经基督时报授权,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、公共网站、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。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、微博、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,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、作者与链接地址(URL)。其他公共微博、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,请通过电子邮件(jidushibao@gmail.com)、电话 (021-6224 3972) ‬或微博(http://weibo.com/cnchristiantimes),微信(ChTimes)联络我们,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。